王江宁:骨髓炎创新清创手术
文章来源:北京世纪坛医院
[职称] 主任医师,首都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职务] 副院长,骨科三病区主任
[学位] 医学博士
★专业擅长——从事骨科专业30余年
○○四肢骨外漏、骨缺损、骨髓炎的修复与重建
○○小儿麻痹、脑瘫、矫形、O型腿、下肢畸形的矫正
○○应用人工肌肉假体进行下肢的增粗术
○○糖尿病足、严重不愈合的创面、褥疮修复
○○断肢、断指再植
○○手足外伤的修复
从大连到北京,从临床工作到医院管理,王江宁在不同地点不同角色间变换。但他始终引以为傲的仍然是这些年走过的临床工作经历。
★科研项目——从医30余年
有5项创新手术,获国家自然基金2项,北京市科研课题2项,局级课题1项,科研经费150万元左右。
1997年11月,完成世界首例“断肢异位寄养再回植术”。该手术方法参加了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世界修复重建显微外科第十届大会交流;2004年该项目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4年,《蛆虫生物扩创的作用机理研究》获国家自然科技基金资助20万元。该研究成果获2009年度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经五位院士鉴定,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达世界先进水平。
2009年,申报首都医院发展基金1项,获8万资助,获区科学基金资助2项,共13万元,并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
2010年6月,申报首都特色临床医学应用发展项目“生物清创治疗严重感染创面的临床研究”,获26万资助。
2010年8月,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丝光绿蝇蛆虫抗菌肽的分子结构与生物信息学研究”,获32万元资助。
2012年8月,申报首都特色临床医学应用发展项目“体外模拟生理环境寄养断肢的临床应用研究”,获15万元资助。
2010年,在国内应用“人工肌肉”置入术,解决++++++++++双下肢不等粗1例。2013年该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不仅改善了患者肢体外观,更重要的是利用锚钉悬吊系统与骨骼之间的固定,使人工肌肉替代股四头肌、腓骨长短肌等的收缩功能,纠正肌肉萎缩所致的功能异常,使其以仿生学的形式在肢体内伸缩,起到平衡稳定和弹性固定关节的作用。
不管身处怎样的职位,王江宁始终引以为傲的仍然是这些年走过的工作经历。
★北上:只为寻找更大的舞台
从1982年毕业至2009年来到北京,王江宁在大连度过了27年的从医生涯。从一名普通的骨科医生到主任医师,再到医院院长,王江宁在大连实现了一名医生到行政管理人员的完美蜕变。
来到北京之前,在担任大连市新华医院副院长期间,更是完成了3年使该院经济收入翻三倍的成绩。正值事业辉煌之际,王江宁放弃了这一切,借助首都医科大学潞河教学医院的招聘契机,来到北京。
谈及为何来到北京发展,王江宁的一切理由都可以归结为为了寻找更大的舞台。“北京的吸引力本身就很大。”王江宁认为,北京医院能够提供一个展现业务水准的更高平台。在科研、职业发展、医疗技术等方面均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北京患者来自全国各地,能够有较多机会接触到各种疑难重症患者,为发展医疗技术提供基础。王江宁认为,在大连,一台成功手术的影响力只能辐射本地或者周边少数城市;而在北京,却可以影响全国。
医疗技术的进步离不开科研平台。王江宁认为,在北京,可以找到更多的科研立项机会与合作伙伴。“我的科研经费目前已达到200万元左右。”
★畅想:打造矫形外科龙头地位
王江宁目前担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矫形骨科主任,他希望将这一科室在骨髓炎、糖尿病足等疾病方向上发展成为北京市矫形骨科的龙头。
实现这一目标,保障手术质量安全尤为重要,世纪坛医院矫形骨科采用三级医生负责制保障手术安全。科室中所有的手术都必须在王江宁的指导下完成,科室医生在微信等不同平台上讨论制定手术方案,以把住技术准入窗口。
据王江宁介绍,该科室目前拥有一支13人左右的人才队伍为科室发展保驾护航。科室医务人员也会不定期地到国外参加培训提升专业技能。
据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官方资料显示,矫形骨科住院病人有95%来自于外省市,主要诊治外省市疑难病例,主治方向小儿麻痹、骨髓炎、脑瘫、矫形、断肢再植、难愈创面修复等。
你想进一步了解的